A-A+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赏析
  全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王夫之评价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 https://mj.aguanjie.com/684.html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全诗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全诗赏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品注释:  (1)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

描写秋天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描写秋天的诗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潇潇:小雨降落的样子。宋·柳永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宿雨:昨夜的雨。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唯美伤感诗句、关于伤感的诗句

唯美伤感诗句、关于伤感的诗句
●终是谁使弦断,花落肩头,恍惚迷离 ●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有关于读书的诗句

关于读书学习的诗句、有关于读书的诗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