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晚清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
  这首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为的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居多。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这哪里是落花的葬词?这分明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也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从而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关于月的诗句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关于月的诗句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白居易《琵琶行》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唐白居易《春题湖上》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唐刘方平《秋夜泛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唐刘方平《月夜》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唐韩愈《山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阑珊心绪,醉倚绿琴相伴住。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繁笙脆管,吹得锦屏春梦远。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 参考翻译 注释 ①阑珊:哀残。此处形容人物情绪。②残夜:夜将尽。▼ 参考赏析 评解 残夜花香,月满西楼,醉倚绿琴,无人相伴。一枕新愁,心绪阑珊。而繁笙脆管,隔墙传来,使人难于入梦。结句“只有垂杨,不放秋千影过墙”,含蓄地透露了诗人...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自三国诗人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