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
  1949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占领了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完全崩溃。接着,解放军又以破竹之势,解放华东、中南和西南的大片土地。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神州大地开始了历史的新纪元。在这历史巨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南京古称建业、金陵,依山傍水,地势险要,不仅历来为兵家所争,而且亦是好几个封建王朝的帝都。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又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统治的中心。本一开头就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对麾下百万雄兵那种自豪心情溢于字里行间,过大江的“过”字,有几层心境复合在一起,其一,蒋军曾说千里江防牢不可破,但江防再严,也难于抵挡百余万精兵强将,这个“过”字,既反映毛泽东对革命军事力量的自豪自信,也含有对敌军江防的不屑。其二,长江一过,南京就在岸边,过大江即意味着攻城隅府,南京政府就此休矣,这个过字,是解放军为中止国民党中央政权反动统治而打上的句号。其三,毛泽东解答了一个设问,钟山风雨为何竟敢令大地苍黄变化?依靠的是百万雄师,依靠的是雄师百万过大江,毛泽东用首联两句诗再次论证了一个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当然,这里并不是再用理论演绎来论证这个论断,而是以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事实来论证,如此的印证怎不令毛泽东豪情升腾。
  在诗的二联中,毛泽东继续升腾历史豪情。南京历来被形容为虎踞龙盘之地,是建立帝业的好地方。汉末孙吴政权,明代朱氏朝廷,太平天国,以及孙中山的临时民国政府均立都于此。尽管蒋介石也看重这块地方的帝王景象,但终因反历史进步而被人民铲除。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当年曾被蒋介石军队追赶于穷山恶水之间,奔走二万五千余里才摆脱被消灭的困境。如今,毛泽东率领的百万正义之师铲除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毛泽东对比历史情境的变迁,既自豪,又激动。他看着南京市民欢迎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捷报,为人民欢呼解放而动情,为人民的欢呼而高兴。
  南京虽然解放了,但全国还有一大片土地仍在国民党统治下。国民党军队虽元气大伤,仍有残兵百万,如得以喘息,势必卷土重来,那是危险的。因此,毛泽东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三联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学霸王”。当年,项羽为博得“仁慈”的虚名,宽大为怀,没有用优势兵力消灭刘邦的军队,结果反被重新壮大势力后的刘邦消灭。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寓言故事,强调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不要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坚持革命到底,才能争取革命的全胜。这两句诗广为人们引用。而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表达了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千秋万代幸福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
  诗的末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二句,包含着毛泽东对历史的慨叹。天是自然之物,然日夜闻睹历史变迁,自然的天亦会对人类社会性的发展产生感情反应。老,通常是指自然之物进入衰败期,也可喻为社会态势渐入迟钝之境,然而“老”字有时可指代一种成熟的境地。全句意思是说,天地若是通人类情性,那它们耳闻目睹人类是如何在反压迫、反剥削斗争中发展以后,天地亦会同情为自身解放奋斗不息的人类进步力量的。这种同情怎么表现呢,毛泽东笔调一转,证明人类历史尽管几遭兵火战乱,然而大的趋势总是沧海变桑田。沧海变桑田才是人间正道。虽然沧海变化是人类所为,但毛泽东巧妙地在诗中写成似乎是宇宙所为。这二句诗是对全诗的升华,一是表现了这样的一种想法,别看当年蒋介石政权穷凶极恶镇压人民解放事业,历史进步终究是阻挡不了的。二是有些人指责解放军理胜不饶人,穷追狂打国民党残余势力。这样做是向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负责。战争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中国共产党人最终的目的还是和平、建设,把沧海变成桑田。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洗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这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深刻涵义,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人民取得了胜利,人民更懂得如何巩固这胜利,如何建设光辉灿烂的新中国。

表达相思的诗句、相思苦的诗句

表达相思的诗句、相思苦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全文出处及翻译赏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全文出处及翻译赏析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这句话的意思是“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作品...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出自南宋诗人向子諲的《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赏析  从此词第一句来看,起笔极写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如此大雪天征程上,词人思考的既不是温暖的家,也不是前村的酒舍。  “遥知易水寒。”易水(今河北),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从此句可知词人是怀想被...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寒》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赏析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写春寒,不如说是咏海棠。说到咏海棠,自然忘不了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实,这两首海棠诗都是借海棠写自己。苏轼笔下的海棠圣洁、幽寂,是他贬官黄州时的写照;陈与义笔下的海棠雅致孤高,是他流亡时的写照。 因...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