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赏析
  贾赦将贾迎春许嫁了孙绍祖,并将她接出大观园去。贾宝玉十分惆怅,天天到贾迎春住过的紫菱洲一带徘徊,只见“轩窗寂寞,屏帐翛然”,“那岸上的蓼花苇叶,也都觉摇摇落落”,情不自禁吟此一歌。

  贾迎春虽已搬出大观园,但尚未过门成亲,祸福甚难逆料,贾宝玉即发此悲叹,仿佛已有不祥的预感。可见,鲁迅说贾府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中国小说史略》),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贾宝玉见紫菱洲一带寥落景象的文字之后有一条脂砚斋批语说:“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这条批语可注意者有三:一、这里的描写与后来贾宝玉悼林黛玉所见潇湘馆景象,定有相似之处。那时,当也是人去楼空,草木摇落,景象凄惨,而且也是秋天。二、此处“作引”尚有歌八句,彼时所作当篇幅更大,内容份量更重,否则,写林黛玉之死的文字在艺术上就压不住写晴雯的文字。三、从脂砚斋批语的语气看,“悼颦儿”也不像是八十回之后又隔了很久的事,这样,很可能原稿从第八十一回起情节发展即开始出现急遽的变化,不幸之事接二连三:贾氏三姐妹离去,香菱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电闪雷鸣之中,一场暴风雨随之而到来。如果这样的估计大致不错的话,那么原稿下半部开始是不会再用松散的笔调去写“四美钓游鱼”之类的无谓情节的。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诗经名句“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出自《诗经。召南。江有汜》,意思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离开我...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出自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之作,写得别具一格。   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了。于是诗人想到此时如果登上高楼观赏野景,那野外一切崎岖(qíqū)难走的道路都将被大雪覆盖,展现在眼前的将是坦荡无边的洁白世界。   高楼四望,一片...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出自元代诗人白朴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赏析  白朴这首小令《天净沙·秋》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无论写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此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这首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