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夏歌》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以合理的想象来补足: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 https://mj.aguanjie.com/1112.html

关于春天的诗句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关于春天的诗句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江汉春风...

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形容生活美好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形容生活美好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采花无处寻 遍地铁牛跑,人人都欢笑, 甜从苦中来,岁岁红花开...

描写花的诗词名句精选

描写花的诗词名句精选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桐荫长  唐·李颀《送陈章甫》   不知庭下有荼蘼,偷得十分春色、怕春知  荼蘼(tú mí):又写作酴醿,灌木植物,初夏开花,供观赏。  宋·辛弃疾《虞美人·赋荼蘼》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因:随。葵花:向日葵。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醉枫叶:枫叶含霜似醉。  元&midd...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