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风流词人过元宵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李持正这首《人月圆》词,生动地反映了北宋盛世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特别是结尾三句,颇耐人寻味:夜色将近,游人渐散,似乎元宵的欢乐也到了尽头,但千门万户的帘幕、帐帷里,仍然充溢着欢声笑语,有力地把元宵之欢推向新的境界。这个新的境界把人间的欢乐和一己之欢乐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众乐乐”与“独乐乐”的统一,那是人间最美满最高尚的境界。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昔日身处汴京时,词人常与好友悉心装扮,结伴游乐;现今却是头发斑白,面容憔悴,虽有邻女相邀,也提不起兴致观灯赏月了。今与昔的心态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隐喻着词人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种元宵夜幕内黯然独处的悲伤,实际上代表着许多从北方逃到江南的士人的共同遭遇。李清照晚年名作《永遇乐》,写于南宋都城。此作重点描述词人在南宋都城临安和北宋都城汴京过元宵节的不同情景,抒写了她永志难忘的故国之思和凄凉悲愤的沦落之哀。词的上阕,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下阕以今昔的对照,委婉地抒发怀念故国的情感。

  南宋词人刘辰翁也有首《永遇乐》,是李清照《永遇乐》的和词。刘辰翁和李清照并不是同一时期的人,他参加过抗元斗争,曾亲历过南宋的元宵佳节,也听长辈谈及北宋繁荣热闹的元宵夜。在南宋灭亡的前一年,他假托李清照的身份作了首《永遇乐》,词云: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词中极力描写昔日元宵观灯歌舞不绝、热闹喧哗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作者对故国繁盛的缅怀。词中又用“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愁似风雨”写元军入城后实行“禁夜”的恐怖气氛。

  汪元量的《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也是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写元宵节的。当时元军兵临临安城下,作者则在围城之中过南宋最后一个元宵节,其词更有一种大厦将倾的沉痛感。词云: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撚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元宵节往日火树银花,万点灯光,今日却“羞照”歌舞场面,最后以“哀角”作结,在元宵诗词中实所罕见。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风流词人过元宵 | https://mj.aguanjie.com/4797.html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诗人李清照的《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情的是重阳佳节怀念丈夫的心境。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较量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出自唐代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病欲疏 一作: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漂泊在江汉一带,思念故土却不能归,在茫茫天地之间,我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