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佛的心,佛之悟

佛心是放下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唯有放下,才能得自由快乐,才能真正得解脱。
佛心是宽容
宽容是一种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宽容是一种坦荡,可以无私无畏,无拘无束,无尘无染。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也不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宽容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君子之风,是睿智人持有的一种忍耐。佛说: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佛心是智慧
佛说:智慧犹如一盏灯,它轻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佛心中的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彻大悟---洞彻过去、现在和未来。

佛心是无欲
人是应该有欲望的,佛也是如此。佛说无欲,并不是让我们摒弃一切欲望,而是指要摒弃那些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欲望,比如贪欲。莫要放纵自己的欲望,因为纵欲是一种罪。无欲则刚,无欲才能快乐,无欲才能得大解脱。
佛心是平常心
佛说: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平常心即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我们只有心无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才能获得平常心。世事无常,在各种磨难面前,在各种诱惑和欲望面前,我们若能保持一颗平常心,那么就能成佛得道。
佛心是慈悲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广积善德,便是慈悲。佛与魔的区别不在于法力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慈悲的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世上善恶有报,在世上行恶必遭恶报,心怀慈悲行善必有善报。常怀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佛心是力量
佛除了教我们向善外,还教我们怎样获取成动------怎样成佛得道,怎样改变命运。佛说:凡事需坚持,凡事需忍耐,凡事需付出,凡事需尽力------佛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还是力量的化身。佛心有一种巨大的积极的感召力,指引着我们一路向前。
佛心是随缘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牵手是一种缘,回眸是一种缘,擦肩是一种缘,生命是一种缘,亲情是一种缘,假如还有来生,来生也是一种缘------组成人生的、就是那无数个缘,让你去结,去解------惜缘、随缘,才能以佛心看缘起缘落。
佛心是什么
佛说:即心是佛。佛心是什么?佛心就是佛的一切,或者说是佛的精神、要旨。佛心并不仅存于寺院中,更存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念佛诵经,未必心里无佛;吃斋拜佛之人,不尽有佛根。真正的修行不在于日日的诵经素食,只有把佛的理念种在心里、才能真正得佛心。每个人的心,都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佛心,教你看什么都顺其自然;魔心,教你看什么都不顺眼。善成佛心,恶造魔心,而魔心造地狱,佛心造极乐。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其实,只要心中有佛,佛就在身边。以一颗佛心去看待世间万相,怀一颗佛心去做事,你就是佛。"千古善恶由一心,心若无时罪亦空。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佛的心,佛之悟 | https://mj.aguanjie.com/4839.html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出自唐朝诗人王绩的《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一些冬天景色的诗句

关于描写冬天的诗句、一些冬天景色的诗句
  ●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 (宋·杨万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宋·卢梅坡)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宋·苏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和尚) ●南...

百句佛家妙语话人生,不可不看

百句佛家妙语话人生,不可不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觉了一切...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