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
  此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出自宋代谢逸的《千秋岁·咏夏景》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梅雨过,萍风起。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参考翻译 注释 楝(lin):落...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出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作者: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赏析:   成阴: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乡村;“花落未成阴”和结句中的“菜花”都阐明这是暮春时节。   后两句“孩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间,描绘...

不怨,不悔,淡淡的对待

不怨,不悔,淡淡的对待
结如果打不开,就给它系成个花样儿,生活就是这样。 1、真心等你的人,他总会真心等下去,不愿意等你的人,总是一转身就牵了别人的手。 2、最深的孤独,是你明知道自己的渴望,却得对它装聋作哑。 3、敢的做自己,不要为任何人而改变。如果他们不能接受最差的你,也不配拥有最好的你。 4、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小正太(3岁)跑过来问我:“老师,‘幸福’是一个怎么样的东西?”我思...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