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中唐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赏析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只是抒这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 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最后两句是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将再来,决不负共同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https://mj.aguanjie.com/725.html

经典语录150113: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

经典语录150113: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算老
1、一个人生活久了,遇到点温暖,那颗假装孤傲的心,便会溃不成军。 2、到了分道扬镳的路口,就该做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一直拖,以为可以逃过选择的节点,走远了才发现自己早就没意识地做了选择。你躲不过,你会长大会遇见不公会遭受挫折;你逃不了,你会承担会学会接受会遇到孤独。你的未来都是你现在决定的,所以该选择时不要犹豫。前半生不犹豫,后半生不后悔。 3、花心被人骂,专心被人耍,真心被人骗,...

关于含雪的诗句、有关于雪的诗句

关于含雪的诗句、有关于雪的诗句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坐对韦编灯动壁, 高歌夜半雪压庐。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塞下曲》)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出自唐代张泌的《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注释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⑶“多情”句:指梦后所...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出自宋代姜夔的《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沉 通:沈)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