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出自北宋诗人蔡确的《夏日登车盖亭》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赏析
  蔡确于1059年(嘉祐四年)中进士,1082年(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元祐年间(1086—1094),罢知陈州,因为受其弟蔡砥牵连,罢官以后迁往安州(今湖北安陆),夏日登车盖亭,作了十首,此其第三首;《尧山堂外记》载:“时吴处厚笺注以闻,其略云:五篇涉讥讽。‘何处机心惊白马,谁人怒剑逐青蝇’——以讥谗谮之人;‘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讥新进用事之臣;‘睡起莞然成独笑’——方今朝廷清明,不知确笑何事。”
  这首诗,着意刻画了作者贬官后的闲散之态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的另一首诗说:“公事无多客亦稀,朱衣小吏不须随。溪潭直上虚亭里,卧展柴桑处士诗”就是对他那种官冷事闲生活的写照。不过,它没有这首诗写得委婉深切。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这两句说:游亭之后,便躺在纸屏遮挡的石枕、竹方床上,看了一会儿陶渊明的诗(“卧展柴桑处士诗”),感到有些倦怠,便随手抛书,美美地睡了一觉。诗人是“夏日登车盖亭”的,因而,读了“纸屏、石枕、方竹床”,使人顿觉气清意爽;读了“手倦抛书、午梦长”,顿见诗人闲散之态;并且从“午梦长”中,还透出一点半隐半露的消息,这要联系下文来理解。
  “睡觉莞然成独笑”,梦醒之后,诗人却要“莞然”一笑。诗人所读的书,是“柴桑处士诗”;诗人所作的梦,也是耕樵处士之梦;梦中是处士,醒来是谪官,他想想昔为布衣平民(“持正二十许时,家苦贫,衣服垢蔽。”事见《懒真子》),鸿运一来,金榜题名,官位骤升,后来突遭横祸,谪居此州,这如同大梦一场。诗人“莞然独笑”,是在“午梦长”中有所妙悟,从而领略到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由此,他想到了归隐;想到归隐,马上便有隐者的呼唤——“数声渔笛在沧浪”。而听到了“数声渔笛”,他的归隐之情就更加迫切了。
  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首《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首诗一方面明示作者“万事不关心”,一方面又描摹了他聆听“渔歌入浦深”的情状,所以归隐的题旨比较明显。而蔡确这首诗,却仅以“莞然独笑”、“数声渔笛”揭示主旨,这就比王维之诗更形委婉;更具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楚辞章句》注:“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描写闲散生活,抒发归隐之志,不满社会现实,便是这首诗的主旨。 

晚安心语141209: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

晚安心语141209: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
1、人有时候会发疯,明明有预感或者知道一件事的结果不好,却偏偏要弄清楚,搞明白。其实这是偏执。只有在知道一件事的结果不好,能想方设法的去改变它的结果,才叫执着。可惜,如今打着执着的名义坚持偏执的人,实在太多了! 2、我们总是喜欢不停的揣测对方的心情 不停的猜忌对方的想法 然后开始惶恐不安 开始患得患失 开始责怪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 事实告诉你太过在乎就是失去的开始 3、努力去做一个温暖...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出自清代龚翔麟的《菩萨蛮·题画》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添个浣衣人。红潮较浅深。 参考翻译 注释 ①澌:解冻时流动的水。澌,通嘶。流澌:流水声。②鹭鹚:水鸟。③菡萏:荷花。▼ 参考赏析 ...

描写思念诗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描写思念诗句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

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杜甫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出自《赠花卿》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作品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