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试问路在何方?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作《江上思归》,又作《早寒有怀》。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者,正是大家风范。此诗格律为仄起式首句不入韵格。中二联皆宽对,不雕琢。平仄规范。首联写秋冬之交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思乡之情;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不得之郁积。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733年(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https://mj.aguanjie.com/861.html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出自宋代苏轼的《稼说送张琥》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出自唐代诗人祖咏的《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赏析  蓟门在今北京附近,唐时是防契丹的前线重镇。这里历史上曾有过"黄金台拜将"的故事,眼前又是浓浓的军事氛围,因而祖咏只一"望"便生出许多既独特又很易得人认同的情思。  全从"望"字着笔。第一...

“忽闻水上琵琶声”下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忽闻水上琵琶声”下句及全诗赏析、作者出处
忽闻水上琵琶声的下句是“主人忘归客不发”,整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