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中唐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作者: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孩童日子为体裁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孩童的体裁比较少,因此显得可贵。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前两句叙说、描绘,从外形下笔,是实写。后两句诗偏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艳丽的颜色,没有故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平浅易的叙说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心。

  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逼真。冲弱,小孩也。“蓬头”写其表面,突出了小孩的天真调皮,天真可爱。“纶”是钓丝,“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垂钓。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描摹不加点缀,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天然心爱与真实可信。在垂钓时,“侧坐”姿势,草映其身,行动情形,如在当前。“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能够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聚精会神于垂钓的情形。“莓苔”,泛指贴着地上生长在阴湿当地的低等植物,从“莓苔”不只能够晓得小儿挑选垂钓的当地是在阳光稀有人迹罕到的地点,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较为抱负的垂钓去向,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该人”做了衬托。“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关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接受联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仍是小儿。当路人问道,冲弱惧怕应对惊鱼,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这是从心思方面来刻划小孩,有心计,有韬略,机敏聪明。他之所以要以举措来替代答话,是惧怕把鱼惊散。他的举措是“遥招手”,阐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然置之。他在“招手”今后,又如何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幻想中的事,诗人再没有告知的必要,所以,在阐明晰“遥招手”的缘由今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经过以上的简略剖析能够看出,前两句尽管着重写小儿的身形,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尽管着重写小儿的神态,但在第三句中依然有描绘举措的生动的翰墨。不失为一篇情形交融、形神兼备的描绘孩童的佳作呀!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https://mj.aguanjie.com/505.html

关于夏天的诗句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关于夏天的诗句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 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 侯家大...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挽了一个松松的云髻,化上了淡淡的妆容。青烟翠雾般的罗衣...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出自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