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南宋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

  西湖美景向来是文人墨客描写的目标,杨万里的这首以其共同的方法撒播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究竟西湖六月中,风景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践造句大气,尽管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赏的口气中感触到了。这一句似信口开河,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触,因此更强化了西湖之美。公然,“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激烈的冲击力,莲叶一望无垠似乎与天宇相接,气候庞大,既写出莲叶之无边,又烘托了六合之雄壮,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外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理解通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触,再叙实景,然后形成一种先虚后实的作用,读过之后,的确能感触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秀丽风景。

  诗人停步六月的西湖送行友人林子方,全诗经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许,弯曲地表达对友人厚意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究竟六月的西湖,风景不与四时一样,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阐明六月西湖与其他时节不一样的风景,是足可眷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溢激烈颜色比照的语句,给读者描写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碧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量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烈日的映照下,更显得分外美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尽管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平的翰墨,给读者展示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地步。美术家朱宣咸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而创造的中国画著作《映日红》,十分形象与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画中有诗。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https://mj.aguanjie.com/570.html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关于描写长江的诗句
梅雨 【唐】杜甫 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 过长江 【唐】黄滔 曾搜景象恐通神,地下还应有主人。 若把长江比湘浦,离骚不合自灵均。 送柳八员外赴江西 【唐】皇甫冉 岐路穷无极,长江九派分。行人随旅雁,楚树入湘云。 久在征南役,何殊蓟北勋。离心不可问,岁暮雪纷纷。 题长江 【唐】贾岛 言心俱好静,廨署落晖空。归吏封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出自唐代王维的《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