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出自清代张维屏的《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注释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明智的士大夫,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新雷》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

简析

《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鉴赏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

作者介绍

张维屏 张维屏 张维屏(1780-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人,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辞官归里,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这是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an)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liao)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出自宋代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自宋代苏轼的《阳关曲 / 中秋月》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注释⑴银...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