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纷纷杂杂的树叶飘落在透着清香的石阶上,当次夜深人静之时,那悉悉索索的落叶声更增添了秋天的凉意。卷起珍珠串成的锦帘,华丽的楼阁上空空荡荡,只见到高天淡淡,银河的尽头像垂到大地。年年今天的夜里,都能见到那素绡般的皎月,而年年今天的夜里,心上人都远在千里之外。愁肠已经寸断,想要借酒浇愁,也难以使自己沉▼

参考赏析

赏析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声还是有的,但是寒声,▼

简析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抒写秋夜离情愁绪之作。词的上片以秋景感怀。开头“纷纷”三句,特感秋声之刺耳。因夜之寂静,故觉香砌坠叶,声声可闻。“真珠”五句。特觉秋月之皎洁。因见明月而思及千之外的亲朋,更何况年年今夜,莫不如此,令人愈难为情。词的下片为抒愁。过片“愁肠”以下三句,写愁肠只在举酒未饮之时;“▼

赏析二

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一叶落而知秋”,词人先从落叶写起。枯黄的落叶轻盈落在地上,声音轻而细碎,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听到这些轻细的声音,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也反衬了夜的岑静。“寒声碎”一句,词人意在告诉读者这细碎的声响不仅带着寒冷的秋意,更传达着他落寞的心境。因此,词人通过开头对秋声、秋▼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关于此词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各异:唐圭璋认为此词是作者因久久客居他乡的愁苦触景生情而作。靳极苍认为此词是“思君之作”,“作者在外任时(也许是在防西夏守边时,也许是贬官时),还念朝廷无人,君王无佐,忧心如焚,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情感”。汪中认为此词是“为思念室家之作”。▼

作者介绍

范仲淹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赏析  这是一首听琴的歌,写了听琴时被音乐所陶醉的感受,并由此而动了归隐的念头,觉得要去赴任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既入仕途,又向往在酒和音乐声中怡然自得,表明了旧时代文人大都有的矛盾心情。 ...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 赏析  第一句是对菊花的描写。轻肌、弱骨这样的字眼,带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主要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外射。葩,就是花。这一句从肌、骨,一直写到花本身,是全面的概述。  第二句是对花的姿态的更一步描写。如果说第一句是总写的话,那么这一句就是对花蕊的色彩的具体描写,以显示其美。  三、四句要...

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

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公安县怀古》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寒风吹日短,风浪与云平。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赏析  前两句是在描述遗迹,三四句在描述时景,後述怀古之意。   野旷寒侵,江深浪激,刘合君臣,吕争战伐,四句各用分承,长啸含情,伤迹在而人已亡矣。先生之待关张,谊同兄弟,其得孔明,欢如鱼水,所谓「洒落君臣契」也。吕蒙之破皖城,军士皆腾跃而升。其擒...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描写雨美的诗句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描写雨美的诗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