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通:无)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注释⑴清平乐(yu):词牌名。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参考赏析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https://mj.aguanjie.com/6305.html

描写夏天的诗句、关于描写夏天的诗句

描写夏天的诗句、关于描写夏天的诗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出自盛唐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赏析  此作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当时 ,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 ,实为遣愁散闷 ,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诗人共作7首《江畔独步寻花》,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出自五代诗人魏承班的《玉楼春》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赏析  这首《玉楼春》抒写闺怨,所创设的意境是:暮春时节,梁燕双飞,落红满地。女主人公愁倚锦屏,感到“春色恼人”,好天良夜而玉郎不见,不禁泪滴绣衫。全词意境优美,婉丽多姿。   上片写卷帘所见,怨情油然而生。首...

此生“十不过”,句句有天机!

此生“十不过”,句句有天机!
1、衣不过暖 穿衣戴帽不要过于暖和,也不可以过于单薄,过暖容易感冒,过冷容易受寒。 2、食不过饱 吃饭吃七八分饱,粗细搭配,荤素相兼,饭前要喝汤,不吸烟,不喝酒。 3、住不过宽 要随遇而安,居室干淨舒适,不必搞得富丽堂皇,那样极易夺心志而蜕化变质。 4、行不过快 身体健康允许,尽量以步代车。如出门必乘车,日久腿脚就会失去灵便。 5、劳不过累 劳动的强度是有限度的,超过负荷量会造成身体的伤...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