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注释洞庭湖:湖名,今湖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h):指▼

参考赏析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

创作背景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

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由于诗中所触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迷惑。置疑作者不谙地舆,因此囫囵吞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现象。   前两句说到三...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出自唐代的《夏夜宿表兄话旧》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参考赏析 赏析 亲故久别,老大重逢,说起...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

描写水的诗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描写水的诗句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