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世间十恩,恩恩都要铭记

世间十恩,恩恩都要铭记
1、天地呵护之恩。人在天地之间,衣食取天地之精华,享日月之灵光,健壮成长,享度一生。应报天地之恩,爱护环境,天为顶地为席是情怀,更是责任。 2、父母养育之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精心喂养,呕心沥血,养育成人,望子成龙,极尽财力精力。儿行千里母担忧,冷暖成败均在父母惦记之中。父母大恩终身当报。切莫做不孝子孙。 3、良师培养之恩。一个人所受教育,从启蒙开始,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有时...

描写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来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出自宋代秦观的《如梦令·春景》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

佛说:若无相欠 怎会遇见

佛说:若无相欠 怎会遇见
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 直到有一天遇到你, 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 佛说: 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 我忏悔。 佛说: 忏悔无用。 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 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 为此, 我在菩提树下求了五百年。 你说: 自你在佛前求与我相遇的那一刻起, 我整整失眠了五百年。 我问: 冥冥众生中, 你是否是我为缘而几经伦回的那个人? 你说: 是的,五百年前的那一天, 你无意中经过了有...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