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赏析
  “追凉”,即觅凉、取凉。较之“觅”和“取”,“追”更能表现对“凉”的渴求,杜甫“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羌村三首》其二)意可见。但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却有其独到之处:它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其中有皎洁的月光,有浓密的树荫,有婆娑的竹林,有悦耳的虫吟,以及作者悄然伫立的身影。

  首句貌似平直,其实也有一层曲折:中午时分,烈日暴晒,是一天中最为酷热的时刻,而今,“夜热”竟然与“午热”相仿佛,则“夜热”之甚,可想而知。唯其如此,才引出次句诗人月下独立的形象。“开门”,点出作者原在室内。或许他本已就寝,而因夜里天热的缘故,辗转反侧难以入梦,迫于无奈才出门纳凉。而“明月”,则点出正值“月华皎洁”的三五之夜。这样,作者“独立”的目的,应该说是“追凉”与“赏月”兼而有之,追凉可得体肤之适,赏月则可得精神之快,难怪他要独立不移、执着若此了。

  第三句是对周围环境的点染:竹林深深,树荫密密,虫鸣唧唧。“竹深树密”,见其清幽;“虫鸣”,则见其静谧——唯其静谧,“虫鸣”之声才能清晰入耳。诗人置身其间,凉意顿生,于是又引出结句“时有微凉不是风”,这一真切、细微的体验。“不是风”,点明所谓凉意,不过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而已,并非夜风送爽。范成大《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取凉》诗亦云:“风从何处来?殿阁微凉生。桂旗俨不动,藻井森上征。”虽设问风从何来,但既然桂旗不动,可见非真有风,殿阁之“微凉”不过因静而生。人们通常说“心静自凉”,其理相若。因此,范诗实可与这首诗参读。

  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陈衍《石遗室诗话》早就指出:“若将末三字掩了,必猜是说甚么风矣,岂知其不是哉。”然而,这首诗的妙处恰恰也就在这里。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大概这就是《石遗室诗话》所称道的“浅意深一层说,直意曲一层说”的旨趣。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出自北宋诗人晏几道的《临江仙》   身外闲愁空满,眼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细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劝,深情惟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赏析  小晏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总是放不下他的思考,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春日临近顿生希望,悲愁与欢乐,聚合与离散,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在他的心灵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波澜。这首《临江仙》词,就可以看作是他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诗的前半描绘“旅夜”的情形。榜首、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舟在月夜孤单地停靠着。其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法。765年的正月,他辞去...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描写雨的诗句

关于描写雨的诗句、描写雨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雨恨云...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出自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