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参考翻译

注释及翻译

译文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

参考赏析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

句解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

背景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 https://mj.aguanjie.com/5474.html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出自北宋诗人王安国的《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出自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赏析  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

描写送别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描写送别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帆远影壁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南浦凄凄别,西风袭袭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北宋诗人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风光,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终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首先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