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出自宋代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渡 一作:度。桥 一作: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

参考赏析

赏析

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起笔点题,指出时序,点出“春愁”的主旨。“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欲要排解愁绪,表现了他愁绪之浓。词人的愁绪因何而发,这片春愁缘何而生。接着便点出这个命题。随之以白描手法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

创作背景

宋亡,作者深怀亡国之痛,隐居姑苏一带太湖之滨,漂泊不仕。此词为作者乘船经过吴江县时,见春光明艳的风景借以反衬自己羁旅不定的生活所作的一首词。▼

作者介绍

蒋捷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自宋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望月有感》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约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其时诗人到符离(安徽省宿州市),曾有《乱后过流沟寺》诗,流沟寺即在符离。题中所言“弟妹”,可能和诗人自己均在符离,因此合起来就有五处。公元799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出自宋代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表达春天景色的诗句、关于春天景色的诗句

表达春天景色的诗句、关于春天景色的诗句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