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出自唐代人王勃的《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言语上运用了平常白话,如“他席异乡”、“那从”等,显得浅显亲热。方法上第三句“情面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边思念亲人但是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选用反诘“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构成激烈的比照,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方法,尽管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格外逼真动听。前人在评估这首诗时说:“‘情面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两句确实很妙。由于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豪情,九日登高,眺望故土,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由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构成激烈比照,把思乡的烦恼推到顶峰。问得尽管无理,却烘托了豪情的真诚,给人以激烈的感染。

  王勃简介:

  王勃(约650年——676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代诗人。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从祖王绩,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而王勃兄弟六人,都以诗文为人称道。王勃曾有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叹。

  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1]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赞其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元年(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一说,26岁。关于王勃的生卒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根据杨炯的《王勃集序》。上面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二十八岁。据此推断,王勃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另一种说法根据王勃自己写的《春思》:“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咸亨二年即671年。据此,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现在大多数学者多以后一种说法为准,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时年27岁。后世的人们只知《滕王阁序》文采的不朽,却不知当时王勃对旅途上萍水相逢的知己的怀念。

  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今存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卷、27卷三种本子,皆不传。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分为20卷。此外,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卷子本古钞《王子安文》1卷,并抄录其中逸文13篇(实为12篇,其中6篇残缺)。罗振玉《永丰乡人杂著续编》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册,共24篇,即增杨氏所无者12篇,且补足杨氏所录 6篇残缺之文。按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部影印唐钞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残》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当即富冈所藏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代表作《檄英王鸡》,《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https://mj.aguanjie.com/589.html

那些可以正着读、倒着读的诗词

那些可以正着读、倒着读的诗词
“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辗斗晴窗。”东坡居士的这首诗,大家可还记得?虽是游戏之作,却深见遣词功力,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独特体裁,给人绵延无尽的美感。一起来领悟汉字魅力吧!

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关于赞美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出自唐代诗人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赏析  唐末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