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北宋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风光,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终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首先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现已稀少,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现已雨后春笋;高台邻近,树木茂盛成荫,一片幽静。“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现已消逝,暮春气味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现了事物开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次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毛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迎面,也是暮春典型风光。但词人描绘这一现象时,却注入了自个的片面豪情,写成春风不懂得束缚杨花,致使让它漫天飘动,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现已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动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自由自在和活泼的生命力。这儿虽写暮春风光,却无衰颓情调,有生趣。“毛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天然。上句说碧绿的树叶现已长得很茂盛,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临室内现象的描绘。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卷烟,袅袅上升,和飘扬的游丝纠结、旋绕,逐步交融一同,分不清孰为卷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幽静。“逐”上着一“静”字,境地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本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眠,比及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落日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子。这儿点明“愁梦”,阐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天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黄昏,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迷惘之情,经过景象描绘模糊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宛转详尽,景中寓情,到达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顺细腻,纠缠宛转,很少用直写的办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色,即重其精力,不重其踪迹。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 https://mj.aguanjie.com/601.html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
出自唐代李白的《江南春怀》 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身世殊烂漫,田园久芜没。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青春能持续多长时间,春天黄鸟鸣个不停。人在天涯,不知回乡的路在哪...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韵译昨夜星...

关于赞美荷花的诗句、描写荷花的诗句

关于赞美荷花的诗句、描写荷花的诗句
●重台莲花 唐.皮日休 欹红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咏双开莲花 唐.刘商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西方采画迦陵鸟,早晚双飞池上来。 ●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白莲 宋.杨亿 昨夜三更里,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全诗赏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全诗赏析
名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观猎》 观猎 作者:王维 年代: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赏析: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全诗共分两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