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出自北宋晏殊的《踏莎行》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赏析:

  此词描绘暮春风光,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终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首先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现已稀少,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现已雨后春笋;高台邻近,树木茂盛成荫,一片幽静。“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现已消逝,暮春气味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现了事物开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次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毛毛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迎面,也是暮春典型风光。但词人描绘这一现象时,却注入了自个的片面豪情,写成春风不懂得束缚杨花,致使让它漫天飘动,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现已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动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自由自在和活泼的生命力。这儿虽写暮春风光,却无衰颓情调,有生趣。“毛毛”、“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天然。上句说碧绿的树叶现已长得很茂盛,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临室内现象的描绘。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卷烟,袅袅上升,和飘扬的游丝纠结、旋绕,逐步交融一同,分不清孰为卷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幽静。“逐”上着一“静”字,境地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本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眠,比及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落日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子。这儿点明“愁梦”,阐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天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黄昏,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迷惘之情,经过景象描绘模糊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宛转详尽,景中寓情,到达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顺细腻,纠缠宛转,很少用直写的办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色,即重其精力,不重其踪迹。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 https://mj.aguanjie.com/601.html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出自唐代李白的《三五七言 / 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参考...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