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赏析: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诗人捕捉住日子中的感触,描绘了夏夜纳凉的悠闲自得,仅仅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慨叹,以致梦中都会苦苦牵挂。诗人描绘感触细腻,言语流通天然,寄情于景,神韵十足。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新闲适,一起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即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略写景,一起写出诗人的片面感触。“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光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践的感触(一快一慢);并且,“夏天”可畏而“忽”落,明月心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思的快感。“池”字标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只“先得月”,并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发出”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冷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光写出一种闲情,一起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持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纤细,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洪亮,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气。诗句表达的境地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逼真感触。

  “竹露滴清响”,那样动听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牵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缓的乐器,只宜在淡泊闲适的心境中演奏。听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天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服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趣味。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迷惘。象安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知晓乐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即是“知音”的出典。由境地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天但是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刻,诗人是多么期望有兄弟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天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心情一向带到睡下今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兄弟。诗以有情的梦境完毕,极有余味。

  孟浩然长于捕捉日子中的诗意感触。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味,兼带点无知音的慨叹,并无非常厚重的思想内容;但是写各种感触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天然,由境及意而达于天衣无缝,极富于神韵。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乐律、方式的利益,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方式美;而吟诵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 https://mj.aguanjie.com/581.html

经典语句: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经典语句:贪心过海无足时,过眼浮云又笑谁。
1.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生总是这样,得失无常,再美好的东西,也无法拥有太久。再痛苦的东西也会离你远去。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修炼,等走远了再回首,会发现,这一切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和清醒。缘合则聚,缘灭则散,不执于苦,不执于乐,不悲过去,不贪未来,怀平和之心,恬淡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2.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怀善心,做善事,一生无愧.怀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宁。不忘人恩,不...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五首·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参考赏析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和春天有关的诗句

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和春天有关的诗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唐·杜甫《登楼》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王驾《春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赏析  这首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