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出自宋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注释① 破阵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

参考赏析

赏析二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

赏析三

此词通过清明时节的一个生活片断,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的纯洁心灵。二十四节气,春分连接清明,正是一年春光最堪留恋的时节。春已中分,新燕将至,此时恰值社日也将到来,古人称燕子为社燕,以为它常是春社来,秋社去。词人所说的▼

创作背景

古时,每年在春秋时节,人们会两次祭祀土地神。这两次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春社和秋社。而尤重春社,邻里聚会,酒食分餐,赛会欢腾,非常热闹。古代女子在社日和清明时节可以停止劳作,做一些斗草、踏青、荡秋千之类的游戏,这首词就是以春社为背景所写。▼

赏析

归飞的燕子,飘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鸟啼,映衬着笑靥如花的少女,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青春的无限美好。在《珠玉词》中,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上片写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五色杂陈,秀美明丽,写足春色之娇娆媚人。下片写人物。撷取烂▼

作者介绍

晏殊 晏殊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 https://mj.aguanjie.com/6555.html

描写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句、有关春天的诗歌

描写春天的诗句、赞美春天景色的诗句、有关春天的诗歌
◆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 ◆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 ◆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浮生长恨欢娱少,...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富平少侯》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张放十三岁就世袭得了富平侯的爵位,他年幼无知,根本考虑...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由》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赏析  这首是1081年(元丰四年)黄庭坚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时所作,年三十七岁。这时苏辙(子由)贬官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黄庭坚兄黄元明(名大临)寄给子由的诗,起二句说:“钟鼎功名淹管库,朝廷...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出自元稹诗人唐代的《南秦雪》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赏析  以前我曾经做过西邑的小吏,经常从骆口去南秦。  那个地方气候阴冷多下雪,二月时山中寒冷少有春意。  我想起旧事仍然感到有点惆怅,你初出远门一定非常辛苦。  由于天气寒冷那愁猿不会叫,如果听到猿叫更让人忧愁。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