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人孟郊的《登科后》。

  登科后

  作者: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赏析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能够独具匠心、风云际会、生龙活虎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满意欢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独具匠心的小诗。这首诗由于给后人留下了“春风满意”与“浮光掠影”两个成语而更为大家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居然高中,就似乎一会儿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喜的高峰。所以,诗一最初就直接倾注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窘迫和思维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刻蟾宫折桂,总算意气昂扬,无拘无束,真是说不尽的痛快。“春风满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满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跑于鲜花绚丽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刻的诗人精神焕发,不光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路平阔,就连自个的快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很多,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纵”无比!诗情面与景会,意到笔成,不只栩栩如生地描绘了自个高中之后的满意之态,还淋漓尽致地抒情了满意之情,明亮流畅而又别有情韵。因此,这两句诗变成大家喜欢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办,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怒放。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光向人动,遮路乱用迎马红”(赵嘏《本年新前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践景象。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象描绘,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纵”:不由自主吐出“满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堵、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很多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但是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分外轻疾,也尽无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由于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诞了。一起诗句还具有标志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标志。所谓“满意”,既指心境上左右逢源,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维艺术容量较大,明亮流畅而又别有情韵,因此“春风满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变成后人喜欢的名句。

  •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资料源于互联网,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注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https://mj.aguanjie.com/486.html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

晚安心语150119:当执着成为负累,放手就是解脱

晚安心语150119:当执着成为负累,放手就是解脱
1、我们之所以会心累,是因为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喜欢消极的看待事物,不能自拔。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奢望的太多。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记性太好,该记与不该记的都留在记忆里。 2、人无所舍,必无所成。一个人,能抓住希望的只有自己,能放弃希望也只有自己。怨恨、嫉妒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无论成败,我们都有理由为自己喝彩!跌倒了,...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赏析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

赞美老师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赞美老师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其身正,不令而行;...
Copyright © 2022  古诗词名句 | 古诗文网旗下网站 | 本站使用 阿里云服务器

用户登录

分享到: